“理而不管”
管而不理
——我的信心教育小妙招
高一语文组 高海燕
近几年,随着《百家讲坛》的热播,火了一大批专家学者,这些人当中,我独喜欢一个人,他就是台湾交
在谈在自己的体会之前,我想先讲一个
中国人是一个好面子的民族,说话做事要给人留面子,方能圆通而不圆滑。比如,你上别人家的时候,人家正在吃饭,中国人出于爱面子的习惯一定会邀请你一起吃,你怎么处理?第一首先要把中国人的另一个特性表现出来,那就是推脱。推脱是为了拖延时间,以便准备变通。比如主人家一个劲儿的邀请你坐下,而桌子上又摆明剩下些残汤剩饭,那么即使你没吃饭,肚子饿的前胸贴后腰,那么也要一口咬定自己吃饱了才来的,不然会你尴尬主人也尴尬。这个时候主人的邀约是为了给你面子,也是自己要面子的虚让。反过来,如果主人家热情地邀约一起吃,而且刚刚做好几个菜,并准备好了你的碗筷,那就是真心的邀约,你就推脱一下赶紧接受,给主人一个面子,大家皆大欢喜。
这个故事给我三点启示,一是工作中要注意给别人留面子,也就是要照顾到别人的自尊、脸面;二是要学会在恰当的时间里适当推脱,等待事情的转机,不要急于求成。三是要学习一下管理学和心理学,尤其是做管理人的工作。结合这些启示和平日的教学实践,我归结为一点“管而不理”,具体的内容可以分为“理”和“管”两个方面,下面就将就这个分开论述一下。
首先来谈一下“理”。“理”这个问题,我又分成了两个方面。第一个方面是“理会”,即理会学生,理会所有的学生,也就是给学生面子,让他们感觉到你重视他们。
这里有个小例子。每个周,我要求学生交一次周记,可以记自己积累的东西,也可以写写自己的有关想法,也可以练笔。每次我都认真批改,并针对一星期来学生的表现写一些评语。但人总会有偏心的,对一些表现积极地学生和
有了这个小例子,我开始更加注重在周记中和日常生活中跟学生的交流,而且开始有意识的扩大学生范围。课堂上,也有意识的扩大提问的范围,力争做到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,并积极鼓励学生发言。还记得那次上《六国论》,课文讲完后,我请同学们谈一下自己得到了什么启示。开始的气氛并不活跃,但是每有一个同学站起来,都大大的表扬鼓励一番,三五个人之后,气氛开始热烈起来,最后谈了大约二十条不同的启示,效果惊人。
“理”的第二个方面,我总结为“理解”,即理解学生,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。现在的学生都是90后,他们的爱好和心理,跟我们老师之间早已有了很大的跨度,他们的某些坚持可能在我们看来有点无所谓。所以为了更好的处理教学工作,理解学生就成了很重要的一个方面。
有个很明显的例子,现在很多学生都有厌学心理,上课打瞌睡,看课外书,玩手机,就是不学习。其实以我们自己当学生的心态来看待这件事,就会觉得这并不是不可原谅的行为。他根本听不懂,他根本不感兴趣,他觉得学习没什么用处,他怎么会去听课呢?理解了这个,我们就可以以平和的心态去了解每个学生的想法,并能平等的对待他们,教育他们。2008年毕业的那批学生中有个孩子,抽烟、打架、迟到、顶撞老师,大概所有差生能做的事情,他都做到了,但是他上我的课的时候,从来没有做过很过分的事情,每次跟他交流,也都能心平气和的就事论事。我想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,我愿意听他说话,并给他提出适当的意见和批评,他觉得我理解他,所以愿意尊重我,听从我的话。
“理而不管”的“不管”,在我的理解中意思是:不管不是真的不管,而是,该管的一定要严管,不该管的一定要放手。
自己工作之初,担任班主任工作,许多事情做了很多工作但效果并不好,跟着有经验的同事学习,发现管理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。随着工作时间的变迁,很多事情回头想来的时候,才发现是自己管的太多了。比如,班级文化建设,我都要亲自过问。后来,时间不允许,干脆放手,发现学生弄的还不错,于是问了问他们。他们的回答很令人吃惊,比如,趁中午午饭时间将班里积攒的矿泉水瓶子卖掉,然后货比三家,挑了一家最便宜的广告设计中心刻得字,回来后趁晚自习的空闲时间装扮好。有了这个经验后,运动会、元旦晚会用品的添置,我干脆没管,但学生一样弄的很好。现在只担任任课教师,更加放手的厉害,比如学生分组,收交作业,干脆都交给课代表,等着课代表一反馈情况,事情一样很有条理的办好了。有时候放手不管不等于真的不管,而是适当的相信学生的能力,并加以恰当的过问,合理的引导,效果往往比什么都管好的多。
“理而不管”是智慧,是实践总结出来的妙招。但是对于我自己来说并不十分成熟,尚希得到指正。
相关阅读:
-
没有相关信息
新闻签收:
- 推荐文章
- 热点文章
- 潍坊四中2016——(图)(8406次)
- 韩忠玉(图)(8092次)
- 潍坊四中2013——(图)(7946次)
- 潍坊市寒亭一中徐(图)(7655次)
- 段宏喜副区长等到潍坊(6456次)
- 潍坊四中优秀校友李俊(6306次)
- 坊子区人大领导来(图)(5337次)